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公司活动

中国“丝绸文化”渐领产业风标

来源于:张家港市港城针织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16/1/20 14:13:55   阅读次数:2523
  “十五”以来,我国茧丝绸行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综合运用国家改革和发展政策,加强宏观调控,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使全纺织面料行业走出低谷,纺织面料产业领域得到较大突破和发展,丝绸文化进一步弘扬光大,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

  宏观调控成效显著,全行业保持平稳增长。“十五”期间,我国茧丝绸行业有效地抑制了生产的“大起大落”的发生,种桑养蚕基础稳固提高,行业经济运行的质量有了明显改善,产能、效益和出口创汇接近或超过历史最好年份,是改革开放以来行业运行较平稳的时期。

  纺织面料产业梯度转移明显加快,产业布局和结构进一步优化。“十五”期间蚕桑生产,初步实现了纺织面料产业梯度转移,保持了我国茧丝生产大国的世界地位。目前中西部地区蚕茧产量占全国的54.3%,比2000年增加6.8个百分点,特别是广西,蚕茧产量由2001年的52万担,增加到2005年的253万担,占全国总量的比重由5.7%上升到21%,取代连续十年位居榜首的江苏省成为全国第一。茧丝绸生产的规模化和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年产5万担蚕茧以上的基地县(市)52个,产量占全国的50.77%。浙江、江苏、上海、广东、山东等五省(市)丝绸商品出口额占到全国总出口额的90%。

  科学技术有了长足发展,产业得到进一步升级。以家蚕基因组研究为标志的蚕丝科学取得重大的突破性进展,领先国际水平,将给我国茧丝绸行业今后的发展带来质的变化。省力化、规模化种桑养蚕模式得到进一步发展,小蚕共育、方格簇饲养和防治病虫害等先进技术得到较广泛的推广,种桑养蚕效益明显提高。缫丝生产技术有了飞跃性改变,自动缫丝机比重由2000年20.5%快速提升到80%以上,生丝质量显著提高,质量水平位居世界前列。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丝绸业取得新的突破,使丝绸面料品质、档次有了明显提高,部分产品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市场配置资源格局初步形成。过去高度垄断经营的体制逐步被打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关于深化蚕茧流通体制改革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44号)的贯彻执行,使我国蚕种生产、鲜茧收购和干茧流通经营管理体制朝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迈进。2005年起,全面取消了丝类商品出口企业经营资格的限制,开放、公平、有序竞争的贸易格局初步形成。茧丝绸市场体系建设取得成效,一个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价格体系初步形成,市场意识进一步增强,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以“公司+农户”为主要形式的一体化公司,已成为茧丝绸产业组织发展的主体方向,龙头企业的带动促进了专业化、规模化和收购新秩序的建立。

  丝绸文化得到进一步弘扬,品牌建设取得突破。“丝绸文化”引领产业发展初现端倪。2001年在上海APEC会议上,与会各国元首身着丝绸唐装,以及在我国申办2008奥运会上的宣传影片中三次提及丝绸,引起世人瞩目,丝绸消费风靡一时,至今意犹未尽。“高档丝绸标志”的推出,标志着我国以行业协会牵头、走整体的以品牌推动丝绸行业产业升级的轨道,将对中国乃至世界丝绸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茧丝绸业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目前,我国的蚕茧和生丝生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比例分别由2000年的73%和72%提高到2004年的约76%和75%。我国生丝和真丝绸缎的出口量分别占世界贸易总量的比例由2000年的87%和55%提高到2004年的约90%和70%。我国主导国际茧丝绸市场价格的能力明显增强,逐步改变了我国茧丝绸业仅在数量上垄断,而价格却受制于外商的局面,开始成为国际茧丝绸交易、价格、信息的中心。

  “十五”期间,我国茧丝绸行业的发展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改善生态环境、解决劳动就业、扩大出口创汇、丰富人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十一五”乃至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历史性基础。
上一篇:如何选择呼吸性强的功能面料
下一篇:棉麻面料的特性及洗涤方法

COPYRIGHT © 2016 张家港市港城针织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地址:江苏省张家港市金港镇德积天霸路1号 

电话:0512-58208268 / 0512-58208298
传真:0512-58196288 / 0512-58208098

email: fabricsgangcheng@gmail.com